内容简介
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我们都学习过音乐记谱的基本规则,我们被教导按照乐谱谱面来演奏,但在音乐现实中,我们经常听到音乐的艺术表现效果与这种“理论”方法有着很大的差异。很显然,如果所有时代、文化、地方与个人都能用同一把解码“钥匙”来解码乐谱,那无疑会是一个奇迹。事实上,学习16-19世纪关于器乐/声乐技巧与一般表演实践的历史性专题手册,教会了我以一种不那么绝对的方式理解记谱法,让我更多地把它当作帮助记忆、提供建议、理解基本结构或骨架的辅助手段。通过了解作曲家的背景及其所处的不同时代、国家与风格中的表演惯例,我们可以去学习并理解作曲家期望表演者如何去做一或者他们绝对不期望表演者如何去做。
我觉得《记谱不是音乐:对早期音乐实践与表演的反思》还有必要包括一个关于表演者地位、角色与责任的章节——这不仅仅关乎历史早期,而且与今日息息相关。事实上,表演者的态度总是取决于他/她的选择,并且对听众感受到的艺术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目录
原版前言
一、哲学基础
二、我的研究路径与方式
三、记谱的局限性
四、对记谱的洞察与演绎
1.标准音高
2.律制
3.速度与弹性速度
4.节奏
5.分句
6.发音
7.力度
8.配器法一乐器配置一编配
9.通奏低音
10.装饰音
11.华彩段
12.即兴
13.手稿一印刷本-修订本一现代印刷本
14.听众的态度
15.演奏者的态度
16.情绪与情感渲染模式
17.镜像效应
18.本真性的双重概念
五、展望
灵感来源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