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描述
杨燕迪: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历任音乐学系副主任、主任;兼任全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学学会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青联委员。 1977年入伍,任部队宣传队队员;1979年复员后任电台音乐编辑;同年入大学学习,198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专业;同年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从谭冰若教授,1986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师从钱仁康教授,1994年获博士学位;1986年毕业后留学任教,教学职称两次破格晋升;1987年留学英国, 1993年、1999年和2002年间曾分别赴美国和德国进行学术研究和考察。 教授课程:西方音乐通史、西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西方二十世纪音乐、音乐学导论、论文写作、音乐美学概论、歌剧研究、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研究、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史、音乐学方法论专题研讨课等。 研究领域:音乐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论、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歌剧研究、音乐分析与批评、音乐表演艺术研究等。至今正式发表论著两部、译著三部、论文和各类文章一百多篇,总字数约150万字。 在研课题:《二十世纪歌剧研究》(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课题)、《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史研究》(上海市教育基金会“曙光”课题)、《音乐学新论》(国家级“十五”规划年度课题)、《音乐观念的历史批判》(上海音乐学院音研所2002-03年度译著课题)、《音乐历史的哲学基础》(上海音乐学院音研所2003-04年度译著课题)。 获奖情况:1993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4年获 “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1997年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2年获“美国亚洲文化基金会研究奖”、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1996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研究奖”、2000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奖)、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奖)、“上海市育才奖”、2001年度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200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研究奖(2002)。
书籍目录
虽然这本书拒绝归属于欣赏指南、历史叙述或美学理论任何一种著述类型,但有意思的是,它又确实综合了上述这三方面的内容,因而属于“艺术批评”一类的专著--一种高层次的(不是肤浅的)、理智型的(不是感觉-印象式的)、但又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不是“四平八稳”式的)的点评鉴赏。书中所论述的主题,不是作曲家,不是剧作法,也不是音乐技巧,而是一部部具体歌剧杰作的戏剧内含及审美价值――以及少数几部(以作者的眼光)歌剧劣品的庸俗企图和虚伪伎俩。书中所论及的剧目,几乎均是西方歌剧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重头戏”作品,不仅专业音乐家应了如指掌,而且一般乐迷及歌剧爱好者也都略知一二。作者通过自己锋利的笔触对具体剧目进行了多方位的解剖,不仅让读者对熟悉的艺术作品产生了全新体验,而且扩大了读者的历史知识视野,使读者触及到歌剧这种特殊艺术品种的真髓。无怪乎,此书自1956年在美国出版以来一直被学术界、音乐界公认是歌剧研究中的一部里程碑著作,几十年来在西方国家畅销不衰,迄今已被译成法、意、葡、日等多种文字,成为歌剧研究文献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著作之一。
商品属性 | |
---|---|
[ 作者 ] : | 约瑟夫·科尔曼 著 杨燕迪 译 |
[ 出版社 ] :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 图书编码/ISBN ] : | 9787806923535 |
[ 图书页数 ] : | 264 |
[ 开本 ] : | 32开 |
[ 装帧 ] : | 平装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