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对肖邦作品版本的考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原因有二:一是肖邦的作品在世界各地拥有多个版本,即便是最值得信赖的手稿版,也同时拥有英国、法国、德国等多个版本,而各个版本又不尽相同,要确定哪个版本最为"准确"并非易事;二是肖邦本人经常对手稿进行修改,甚至上课时亦在其学生用谱上作大量改动。虽然这种带有"即兴"性质的创作符合他作为"钢琴诗人"的美誉,但却为后人试图接近肖邦的原来意图造成了困难。
肖邦作为一名近乎"家喻户晓"的作曲家和钢琴家,其作品被成千上万的演奏者广泛演奏和研究。这些演奏者和研究者对音乐的诠释亦千差万别,其中也不乏成功的诠释者,如科尔托,而更多的却是肆意的歪曲。19世纪后期曾有一种风潮:演奏者假借"二度创作"之名,随意改动原作者的作品,甚至走向以演释者为中心的、更为"自我"的极端。肖邦的作品便是这种风潮的头号牺牲品。他的作品经常被一些不负责任的演奏家演释得虚弱哀婉、无病呻吟,甚至过于阴柔,阳刚不足。事实上,肖邦并非一般意义上肤浅的"沙龙明星",他的作品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力度,其内在张力和逻辑性非泛泛之辈可比。二次大战之后兴起的另一种学院派风格,用过度理性的学术思维判断其作品,并任意对和声、分句、踏板进行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