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莲教学演奏琴谱附2DVD
自序
《戴晓莲教学演奏琴谱》的出版前后跨越了四年多的时间,其中两年用于录制与琴谱配套的音、视频上,先后几次总共录制了16首琴曲,其余时间则都花费在反复斟酌、书写演奏提示,还有需要极大细心与耐心的乐谱校对工作上。这过程中虽少不了一番身心投入的辛苦,却也因充分的付出而得到一种畅适的欣慰与满足。
关于此琴谱的命名,起初我还颇为忐忑,总觉这样率然以自己的名字冠诸谱前,是否会让人觉得太过自以为是了?毕竟回望历代琴谱,比较多的是以编者之斋号命名,如《西麓堂琴统》《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一类,一望便觉风雅存焉。而我自己既不敢自诩为“晤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的弘雅之士,亦惭愧并没有为自己书房取个清雅名号的才情,看来这谱名风雅是风雅不起来了。但是,在与编辑李娟女士反复商量后,最终还是选择以我名冠谱名,确实是因为不管怎么说,这本琴谱中每一字、每一音,除了是客观的音乐记录外,还包含着我个人对于这些琴曲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关于如何演奏它们的思考与体会。而这正是有别于其他琴谱最重要的一点。这些个人化的东西,在本谱既暗含于忠实地按照我的演奏所记录的乐谱中,更鲜明地体现在我所写的演奏提示与教学指导上。对于一个从事古琴演奏与教学的人来说,这便是基于数十年弹奏经验所取得的一点真切体悟了。虽一己才智有限,难免贻笑大方之家,然而字字出于真心,亦不免敝帚自珍一番。所以谱名在“戴晓莲”后复缀以“教学演奏”四字,既是表明心血之所属,也是突出本谱之特点。其中若能间有一二珠玉之言,便已觉不枉我一直以来的潜心求索,算是有所回馈了;当然亦必不免浅薄疏漏之处,则恭聆各位琴友方家指正。您的宝贵意见也将成为我不断提高水平、完善自身的重要养分。
我从九岁开始便与叔外公张子谦先生学琴,每天放学回家就到他那里弹琴、学琴、练琴,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我是在张先生琴学艺术的熏染与浸润里成长起来的。现在想来,这样的学琴经历如放在当今这样纷繁奔竞的时代,可算是极大的奢侈了。现在明白,这样潜移默化的浸润熏染,真可说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福报。而在充满懵懂与好奇的孩提时代,必不会存有什么莫失良机的珍惜念头抑或任重道远的宏伟志愿,甚至时不时还要偷点小懒,也不过是凭着一点对音乐的欢喜之心还有跟老先生学习的乐趣,自然而然地便在这条路上走下来了。那时可真是一个琴学清明的时代啊!大家都那么虔诚热忱地交流、探索着,并在其中获得一份真实纯净的快乐。记忆里不时会有来自各地的琴友、琴家欢然聚晤,总能欣赏到丰富多彩的琴曲和琴艺风格。老一辈琴家如吴景略、姚丙炎、沈仲章、吴振平、樊伯炎、吴兆基、石焕堂、邓宝森、冯舜钦、徐晓英、熊淑婉等,各具风采,令人欣羡不已;而其时还是青年的龚一、林友仁、吴文光、成公亮、李禹贤、胡维礼、沈德皓等先生,又为古琴注入新鲜的血液和理念,使人倍觉这门古老的艺术总有着鲜活的生命力。除了张子谦先生外,我在学琴过程中还有幸得到过许多名家前辈的悉心指导,在此也略为叙述。18岁考大学前两年,经张老授意,我得以与龚一先生学琴。1981年赴北京备考中国音乐学院,在吴景略先生家中居处月余,得以亲炙于吴氏乔梓,并受到虞山吴氏琴风的深刻影响,还随吴文光先生学习了他打谱的琴曲《乌夜啼》。1981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专业后,一年级随张子谦先生学习,在此期间为张先生录制了珍贵的音频资料,后来收录在2009年出版的《张子谦操缦艺术》唱片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由姚丙炎和林友仁二位先生授课,因其时姚先生虽已卧病在床,但每周我与林老师必到他床前上课,林先生负责辅导教学。第一学期结束时姚先生不幸去世,第二学期开始又由龚一先生教授古琴专业课直到大学毕业。毕业后我又得到了林友仁和成公亮二位先生的教导和提携,使自身琴艺得以进一步丰富提高。在任职方面,我曾先后在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任馆员、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担任编辑,这些经历也都使我的眼界更加开阔,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并于2000年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担任古琴专业教师至今。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以上这些在我琴学道路上为我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们。如果没有你们的悉心教诲与倾囊以授,我个人的琴艺便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从谈起。你们以辛勤的汗水对我点点滴滴的浇灌,成就了我今日的些微成绩,而这一切,也都凝聚在了这本琴谱之中。
下面就本谱内容与编排上的一些特点作一简要说明:
琴谱共收录33首琴曲,次序编排并非根据乐曲难度之从浅至深,而是按照收录该琴曲的古代乐谱的产生年代进行排序。比如《华胥引》等九首琴曲出自明代1425年《神奇秘谱》,在本书33首琴曲中年代最早,其后便是见于1549年《西麓堂琴统》的《神人畅》等四曲,其余以此类推。这样编排的目的,是希望研习者在关注演奏技巧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到琴曲出现的年代,并对不同时期琴曲的技法和曲风有所感知。这也将也有助于弹琴者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古琴艺术及其音乐语言,使自身琴学知识和琴艺水平更加丰富并得到提升。
此外,琴谱每一首琴曲都标注有“XX传谱”“XX打谱”或是“XX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些琴曲的来源还有我与这些琴曲的关系。如果是“传谱”,那就表明该曲是我直接受教于某某老师。而“打谱”,即某某先生的打谱成就,我本人或从学于斯,或是仰慕并学其谱。“XX谱”则是对该曲古谱来源的说明。本谱集还收入了三首本人打谱的琴曲。数十年间对于打谱实践我虽屡有涉猎,但也深感此道精微艰深,诸先生经典打谱作品广为流传实为其心血之所系,而我对这三首不敢言有信心,姑收录于此,留待时间检验罢了。
本琴谱再一特点便是演奏提示与教学指导,此是为方便研习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体会乐曲的情绪、形象、语气、色彩等,以及便于理解演奏中的音乐处理和技术运用。此点在前已有谈及,不再赘述。只是理解并弹奏好一首琴曲,更多还是需要弹奏者个人的感悟和音乐乐感,此提示与指导亦仅做参考。
随书附录的两张DVD,分别于2014年1月底和2015年2月初两次录制。录像以著名画家胡军军提供的现代格子画为背景,淡淡的水墨风格,衬托出古琴悠远的意境。录像时,使用由鸡翅木制成的琴桌,简洁稳固。用琴有两张,一张红色伏羲式老杉木琴,为当代海门斫琴家倪诗韵所制,钢丝尼龙弦,整体音色均匀,手感舒适,音色浑厚而不失明快。另一张是张子谦先生旧藏“沧海龙吟”蕉叶琴,此琴自张先生去世后一直放在天津子孙处,时间既久加上北方干燥,雁足处木质朽败,已难以承受琴弦拉力。2014年天津表兄委托张赫带到上海嘱我找人修理,此琴终在倪诗韵先生手中完美修复,并于2015年初到我这里。当时对于应该上什么琴弦,我曾考虑再三,并尝试上不同弦一再试音。由于此琴年代久远,木质水分全无,托在手中真是轻如一片蕉叶,上钢丝尼龙弦,琴音空洞,响亮无味;上丝弦又发不出妙音,沉闷无韵;最后上了龙人冰弦,没想到竟达到了出奇的效果,遂用此琴录制了《龙翔操》《梅花三弄》《长清》《忆故人》四曲,弹奏时恍若浮现40多年前九叔公用此琴演奏,以及他面命耳提的上课情景,思绪流转,跃跃于手指之间,用琴音再次与他穿越时空对话,情深意切!在此书出版之日纪念去世25年的九叔公和去世1年的父亲!
最后,感谢所有为此琴谱出版付出辛苦劳动的人们,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本琴谱的面世。还要特别感谢为抄谱、琴谱校对、录音录像校对等工作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尹溧新、陆笑姿、张赫、杨贻政等人,感谢题写本书书名及曲名的朱巨澜,感谢本书的文字编辑李娟女士和音像编辑应书宁女士,谢谢你们!当然,还要特别感谢家人对我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关爱,你们是我不断前行的永恒动力!
戴晓莲
2016年8月15日